原文標題:跟族人搏感情、顧生態,台泥獲二部落點頭繼續在和平採礦
(請勿刪減原文標題)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Go17yD
(網址超過一行過長請用縮網址工具)
發布時間:2022年3月30日
(請以原文網頁/報紙之發布時間為準)
原文內容:產業與生態及社區兼顧發展,送花蓮和平村一片宜居藍天。
2013年時,齊柏林紀錄片《看見台灣》中花蓮縣北部因長期採礦緣故,地表生態遭到嚴重傷
害,影像令人怵目驚心。
追溯至半世紀前,採礦導致當地原住民被迫遷移與失去獵場。近年來,該區域生態受損,更
談不上環評,甚至隨著颱風引發土石流,引發當地族人及環保團體抗議開採,不少人聞礦色
變
不過,外界意外的是,花蓮秀林鄉和平村當地的吾谷子部落與克尼布部落,在最近一次的族
人部落會議中,分別以82.2%及97.6%同意比例,支持台泥繼續採礦。
台泥究竟做了什麼,讓和平村的兩個部落,如今一面倒地支持台泥礦場開發案?到底是什麼
因素,讓當地部落族人有這樣的轉變?
先看看當地的部落青年怎麼說,目前在DAKA園區擔任導覽員,來自太魯閣的部落青年周靖雯
坦言,之前對於和平廠在做什麼根本不知道,甚至印象有點不好,一直到了進入台泥工作後
,在園區工廠內各部門上課,自己去看、去聽,才發現這裡不是原來的刻板印象,而是真的
在對環境跟地球「做一些很好的事」。
另一位,成大碩士畢業,原本任職台積電工程師的馬楷崴直言,台泥在2021年做了全台第一
個開放生態工廠「台泥DAKA」,工廠要敞開大門讓人一窺究竟,所以不能有一絲的失誤,不
然就會造成公司的形象損害,因此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但日子一久了,就變成日常,工廠並
不會因為有人來參觀就停止運轉,在廠區甚至不會感受到任何的粉塵飄散。
產業結合地方與自然,工廠成觀光區
事實上,這些轉變正是來自台泥董事長張安平的理念。
「產業必須要跟自然、地方相結合,合在一起才能夠有未來。因此台泥不僅會全力協助地方
,將產業繼續好好經營,也會致力找尋與自然間的平衡,繼續發展下去,」張安平說。
積極溝通,資訊透明化,是台泥做的第一件事。
在2021年1月「台泥DAKA」開放工廠專案啟動後,每半年張安平都固定與地方意見領袖會面
,進行溝通與交換意見,目的就是要增進彼此的了解與信任。
另外與社會對話,將經營上落實循環經濟與環境共存的理念,包括廠區內的所做所為,透過
社群網站分享出去,不僅增加與外界溝通的管道,也提高了園區的透明度。
台泥和平廠在2021年10月主動找上部落溝通,向秀林鄉公所申請針對和平、寶來、合盛原以
及金昌4個石礦區,展開部落諮商程序。
與部落的溝通過程中,台泥還集結20年來,台泥與地方共同打造的和平港電廠循環經濟園區
成績的《為未來,讓和平永續》專冊,說明台泥要將水泥專業區轉型低碳環保綠能園區的規
劃。
大社區概念經營,有競爭力又宜居
其次,與在地共同發展,使原住民族權益與產業發展互惠互益,是台泥做的第二件事。
根據台泥的規劃,未來也將透過開設產學合作班,協助部落培養年輕學子成為綠能儲能人才
,並引進職業培訓課程,讓族人能培養一技之長。
同時提供長者午餐送餐服務,開設往返花蓮市區的社區關懷巴士,方便部落長輩搭乘,用生
活上最實在的服務,讓和平成為有競爭力又宜居的社區。
台泥自1987年起至今,已投入37.5億元經費,落實減碳、安全及生態保育兼顧的開採,包括
以山頂平台式階段開採與直立式豎井運輸系統,讓開採完全地下化、自動化、環保化。
張安平強調:「台泥在和平的4個礦區不只是做綠化,更將致力恢復植物與動物多元化的生
態,打造永續礦山。」一來要降低採礦對環境造成的衝擊,二則保障工作人員在運輸過程中
的安全。
台泥DAKA園區開放2年以來,已經吸引451萬人次造訪,為地方帶來礦業以外其他類型的就業
機會,台泥把水泥廠與部落結合在一起,以大社區的概念一同發展,正是以「永續」的具體
證明說服當地居民。
心得/評論: ※必需填寫滿30字,無意義者板規處分
台泥真的是一家非常暖的公司
從這則報導真的可以看出台泥很用心在維繫在地社區 照顧居民 永續發展 共創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