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etter (挖西林老背)》之銘言:
: 印度嘛,應該會排在東南亞之後
: 畢竟本身體質還有很多問題
: 但說實話,要是沒這些問題,早就飛上天超英趕美了,也不會是今天的印度
: 印度之所以是印度,正是因為他有這些缺點
: 成長的路上肯定是會碰到困難
: 但有這些困難,當個秤職的世界工廠替代不是太大問題
: 種姓制度法律禁止,但仍然深植在文化中
: 限制了階級的流動,甚至是能選擇的工作
: 讓大部分的權利財富,仍然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 一般人能享受到的經濟成長果實有限
: 聯邦制,各邦各自為政
: 每個邦有每個邦的做法跟執行
: 印度的法律或是行政命令有個缺點
: 就是一開始頒布的,都不會講很細節
: 譬如簽證,或是一些商品
: 這個邦解讀成A,另一個邦解讀成B
: 結果一個命令或法規下來,好幾個執行的做法
: 然後又要跟中央討論,再確認細則
: 或是頒布法令說改就改,完全沒有準備時間
: 還有下游缺水,但是上游水壩不肯放水,因為水壩在另一個邦
: 人才外流嚴重,能出國的印度人都不想回來
: 會回來的大多是家庭因素,所以精英都出國去
: 去美國,去歐洲,甚至去東南亞經商,或是進入跨國集團
: 基礎建設效率差,這個牽扯比較複雜
: 有貪腐,有行政效率,有工人工作效率等等的因素
: 莫迪的民粹政治也是有風險存在,民粹這個東西好就好,不好就很慘
: 畢竟大部分人都是沒受過正規教育,很容易受到操弄
: 要選村長也容易,村民一個人給個兩千盧比
: 員工管理難度高,這部分很難解釋清楚,但確實要耗費更多精神
: 歐美日韓等大國在印度發展,可以是國家對國家對談
: 在建設上碰到的困難會少很多
: 但還是跟一開始說的一樣,沒有這些,印度也就不會是印度了
: 發展的話,應該會落後於東南亞,畢竟光是飲食,環境,文化就差一截
: 人口紅利是個優勢,等東南亞發展完以後當世界工廠的替代不是問題
: 疫情的話,這個真不好解釋印度的結果
: 去年封城,每個人都戴口罩,還有邦與邦之前的管制,甚至是宵禁
: 結果確診人數持續飆高
: 但現在每個人出去,根本也不戴口罩,少部分高階人士會戴
: 一般人完全根本不戴,奶茶攤一大堆人在那邊喝奶茶,然後確診數還會降低
: 也不知道該說是印度人抵抗力強還是數字有問題,不能評論
: 但我出去,絕對是口罩戴好戴滿
台灣對印度的看法好像很兩極
可能跟親中反中有關
通常都看好的一面或壞的一面
既然有I p正確鄉民想請教一下我的觀察是否正確
畢竟印度變前三大經濟體是遲早的事
1. 關於農業改革抗爭
查一下 大概2-3萬人抗爭 以印度9億農民來說 好像不算多
事件後民調
莫迪支持度75 反對20
莫迪感覺就是屌 大家已經有信仰了
畢竟當出他當邦首長 經濟增長每年雙位數
近年印度經濟也不差 信賴度夠
2. 種姓制度改善影響可能不大
莫迪自己就低種姓的 好像賣茶出身
隨著印度軟體工程師高薪女生搶嫁
總理低種姓 歧視是有但淡化不少
但完全沒有是不可能
這是人性啦 但美國歧視黑人五十年了有崩潰嗎?不覺得種姓是影響經濟重要因素
3. 印度各邦為政 經商不自由
這個可能有好轉
其中之一 是莫迪刻全國統一税 不然以前各邦
稅制不統一導致經商困難
其實越南經商自由度還在印度後面 只能說台灣本來就前段班用台灣視野看當然怎樣都不
順眼
4. 印度基礎設施落後
莫迪當邦首長十幾年是有實績的 這個他當然也知道
計劃19-23五年投1.4兆鎂到基礎設施
具體落實還要觀察 但至少政府知道問題點也有誠意
5. 印度的優勢就是大市場 這是東南亞沒有的
印度人口多 少部分富裕階層就是不小的市場
印度搞保護主義 你不在印度生產刻你20%税
這樣搞大家當然乖乖過去
等到形成群聚效應 就有市場部分供應鏈過去 出口就有競爭力
iPhone與三星未來計畫移五分之一到印度生產不是不可能
其實一直來 區域經濟體就是人口有優勢
南歐之於義大利 西歐之於德國 甚至南美之於巴西
因為小經濟體有什麼成果 大經濟體很容易磁吸人才技術
大經濟體因為市場大 更有談判空間 可以為自己爭取較好的條件 也因市場大更有誘因創
新
印度的優勢就是如此
現在美國要扶持就當沒看到 印度用市場可以發展扶持各種產業
6. 印度的優勢產業是服務業外包
其實印度的製造業很弱 尤其外銷部分
台灣走供應鏈管理容易覺得印度被東南亞屌打
事實上印度真正最大的外銷是歐美軟體與客服等外包
未來如果變手機製造中心 可望達赤字平衡
7. 印度人才還算不差
大學生比例高 素質可能不怎樣 但現階段經濟可能也不需要多高
至於人才外流是好事 台灣三十年前一堆留美居住美國
經濟是少數人才帶動
只要一百個一個願意回來 對經濟幫助就很大印度
長期就是留美第二大國 人才後備儲備厚
8. 印度改革還在路上 政治是關鍵
其實印度主要風險還是政治
看莫迪過去廢鈔 統一稅制 打破農民最低收購價 結果支持度還是逆天
其實他是敢改革的 這在台灣一項可能都要吵半天過不了
以莫迪過去當邦首長的實績來看 印度有很多問題但感覺會持續改善
但印度還是風險太大 通膨與貶值都是風險
不過真的開始製造業大噴發 大概股價也噴了
不太好掌握的感覺
如果有說錯也請指正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花粉小姐的部落 » Re: [心得] 或許低估了印度